试析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

摘要:明清时期(1500-1800)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色彩。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置于世界范围之内加以进一步认识,无疑会对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明清时期( 1500-1800);世界经济;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 2010) 01-0036-02

明清时期(1500-1800)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lt色彩。在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经济又会占据一种怎样的地位呢?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识?笔者认为,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以科学的态度和比较的视角来加以客观地具体地认识。大体看来,在这三百年多年的时期,将中国放置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可以区分为1500-1640年和1640-1800年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主要特点是欧洲经济逐步赶上中国,而在后一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欧洲经济开始超过中国。当然,这些特点并非在所有领域都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格局展现,故而笔者试以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欧洲与此相对应的内容为例,以一种对比分析的方法来加以探讨与认识。

一、明清时期(1500-1800),中国政治上经历了新旧王朝的更替与动荡,在经济发展上也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的萌芽

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国明清农业生产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水稻种植和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以及推广。不仅在福建、浙江等地出现了双季稻,而且在广东还出现了三季稻,可以说明代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方面,原产南美的玉米和花生在明代经由南洋传人至我国。经济作物如烟草、番薯、向日葵之类也于此时期从吕宋引进。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穿着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的棉花,也在明初推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长江以及黄河流域在16世纪以后都成为主要的产棉区。农业生产工具历经前朝各时期的发展,可以说在品种与类型已经相当繁杂与齐全,故而虽得以进一步改进,但总的来说改进不大。在明代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徐光启)中所列举的70多种农具中,可以看出它们大都照录元代王祯《农书》中的图样。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明清虽得以继续发展并有所成就,但缺乏具有创造性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修复经历战争破坏的前代建造的水利设施。在农艺学方面,也主要是推广前期已有的多种农业耕作方法。满清入关之后,虽然农业依旧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却没有出现重大的进展。在清朝初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开垦与江南水利设施的修筑。雍正时期允许百姓度地之宜,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和阻挠,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河南在雍正元年至八年的期间中,垦荒和自首的隐田共五万四千一百顷,而康熙九年至六十一年的五十三年中,报垦和首隐的为十二万六千九百顷。在垦田的同时,一些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四川当时仍处地广人稀的状态,农业生产技术较低。政府通过征招内地有经验的老农,教授土著居民垦荒的方法,并鼓励湖广、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民人数十万进入四川,分给数量不等的土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与此同时,清朝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与小农经济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强化。清初著名的“康乾盛世”时期,土地兼并的开始得到不断发展,土地所有权状况也随之产生渐进变化,但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差异,清朝前期出现的土地权所有权集中化的程度趋缓,土地租佃制依旧如同往代,成为传统农业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形式。

在手工业方面,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当属纺织业。这主要表现在高超的生产工艺、具大的生产能力以及众多的从事此行业的人口。有数字为证:明代时期仅苏杭地区丝织官营手工业年产绸帛达15万匹,苏州织染局有织机173张,每年造缎1534匹,每机年产约9匹刚哪。更值得一提的是,丝织品所体现出来的高超工艺水平,使得织锦工艺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不愧为“机杼之巧,殆天工”。然而到了清朝前期,手工业在生产工具方面没有根本性变革,许多工具如丝织、棉纺织机具、采掘工具、冶炼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设施等,清代基本上沿袭了前代的型制。家庭手工业依然成为主要的手工业生产形式,而其他多数手工行业虽是专门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但在生产上又非专业性质,在规模上又远非近代意义上的大型生产。另外,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也对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清初雍正时期就极力反对开矿,发展冶金业。其中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解决百姓的贫困,应当加强农业,而不在逐末开矿;第二,开矿将会导致百姓聚集在一起,危及政治上的安定;第三,对开矿所将产生的利益视而不见,表示“富有四海,何籍于此”。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这种思想与政策,使得明清时期虽然在手工业的某些行业产生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并未走出“萌芽”阶段。从时间与程度看可以说发展缓慢,步履艰难。

二、西方(欧洲)从远洋航海与文艺复兴的勃发中,不仅在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是在经济发展的程度上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从16世纪开始,西欧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长足发展。这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工具改进、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增长等方面。低地国家首先开始了大规模围海造田活动,不仅加固了沿海堤坝,还开垦了1100多平方公里的新地。连接西欧某些国家内部地区的众多运河得以开凿。与此同时,新式铁犁和铲镰也在欧洲各地得以使用。在农业生产中,众多的灌溉工具和因地制宜使用的水磨也遍及西欧的农村。西欧人不仅学会了良种选育和土壤的改良的方法,而且还从世界其它地区引进了诸如水稻、甘蔗和棉花的农业生产新品种。与此同时,许多大牧场和苗圃业的出现,也促进了欧洲的畜牧业、园艺业。在沿江沿海一带,渔业生产得到发展,仅尼德兰就有渔船4万多艘”。在英格兰,一种被称为诺福克制的轮作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种植饲草方面。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据统计,11-16世纪西欧农产品总量增长了近1.7倍。英国普通劳力每年耕种120多亩旱地,在正常年景收获近12000斤粮食)。这些数据表明,在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西欧农业都有重大的提高与进步。

而在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中,西欧国家也有长足的发展。在纺织业中,不仅发明了更适于工作的卧式织布机,而且针对当地众多的水利资源,还产生了效益更高的水力织布机,从而使棉、毛纺织业的工艺有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从事纺织业的人口占全国比例显著增加。据统计,英国16世纪从事呢绒业的人口约占全国1/2。在纺织生产率和总量上16世纪西欧每个工人年产呢5-6匹,英国呢年产量可用百万匹计算。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农业与手工艺的发展。在英格兰,大租佃农场经营开始得到发展,这种生产关系使农业生产易于适应市场需要,有利于种植方法、耕作技术的改进和经济收益的提高。16-18世纪也是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各国手工工场的发展,不仅使生产过程进一步专业化,而且还为近代工业培育了熟练的技术工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欧经济渐渐赶上中国,而且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方面超过了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中国传统经济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三、美国著名学者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所提出的世界范围上的白银流向中国,以此可以推断中国居于当时世界经济的支配地

世界范围上的白银流向中国,导致中西贸易结构性贸易逆差,原因很繁杂。首先,不可否认的原因在于西欧商品在中国因不适于国人之需求,结果不受欢迎,几乎无市场。反之,中国的传统畅销商品如茶叶、丝绸与瓷器却在欧洲广受欢迎,于是欧洲不得不向中国支付大量白银以购买商品。17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的毛纺织品和铅,仅占从中国输入商品总额2%,直到1750年仍不超过5%。至于乾隆皇帝致乔治三世的信函中所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虽然有夸大之嫌,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双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此外,中国经济的特点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对白银的渴求。虽然商品经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但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依旧被明清统治者所沿用。雍正五年,在禁止奢侈的上谕中提出:“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反之,“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初的统治者深深地体会到,农业在封建社会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故而也如同以往的封建统治者一样具有重农业贱工商的观点,并且大力提倡并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结果商人虽以经商致富,但却将经商得来的白银或投入购买土地之中,或将之藏人地下,以作为积富的主要手段并传及后人。据材料记载,福建巡抚浦霖因“亏空案”被抄出黄金1万余两、白银25万余两。而从和坤家中抄出的黄金多达63万两、白银更至301万两。另外,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白银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取代黄金成为流通中的通用货币。明清时期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各种商品都以银计价,而且政府收支基本也用白银。一方面,白银地位的提高导致官私富户竞相以贮藏金银为积富手段,从而使得大量白银被埋入地下,无法在流通领域中使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银矿长期开采,已趋枯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唯一目的就是获取白银。这也就不难理解,康熙末年国库库存仅有800万两白银,而到乾隆五十五年却增达8000万两白银。显然是海外大量流人的白银进了国库使然。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的白银流向中国,并不是基于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强劲,它是基于中国明清时期经济的特殊性而产生的一种结果。

在1500-1800年世界经济发展中,明清时期的中国居于何种地位?我们既不能任凭某些“欧洲中心论”者的观点为是而妄自菲薄,也不能仅凭一腔民族主义热情而漠视客观实际,只有经过具体分析对比,进行客观认真地研究,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当今时代,中国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反观历史,可以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中西500年比较[M].北京:中国iA出版社.1996.

[3]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修订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

[5]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王钺,李兰军,张稳刚,亚欧大陆交流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